一张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斯诺的照片的发表,向世界传达了重要信息。但这张照片究竟发表在《人民日报》哪一天,居然众说纷纭。本文作者查阅了当年的《人民日报》和其他史料,澄清了这一段历史。
1970年10月1日上午,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先生夫妇并欣然留影。返回中南海住处的毛泽东当天在回答身边工作人员关于为何给斯诺如此高的礼遇时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先放个试探气球,触动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吴旭君:《毛泽东的五步高棋——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始末》。见 林克 徐涛 吴旭君:《历史的真实》,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31页)为了引起美国方面的足够重视,《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的位置登了这张照片。关于照片的刊登时间,也有不少说法。兹就笔者所能见阅的论文、著作有关章节照录如下:
(一)“周恩来对第二天(引案:毛泽东1970年国庆节会见斯诺的次日)《人民日报》的版面作了精心安排。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庆祝国庆典礼上的照片,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显著位置。照片经过了特别处理,只有毛泽东、斯诺夫妇与站在身后的翻译四个人,他们身后或是身旁别的人物身影已经被技术处理了。这张毛泽东跟美国人斯诺在天安门上的照片,应该被当作周恩来向美国发出的含蓄而饶有深义的信息,想不到竟被尼克松和其精于分析的顾问基辛格忽略了。”(陈敦德:《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昆仑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86-87页。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2月第2版,第89页)
(二)“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中国也作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姿态:是年(引案:1970年),周总理请美国记者斯诺夫妇上天安门城楼,站在毛主席身边,检阅国庆游行队伍,照片刊登在次日的《人民日报》上。”(邱胜云:《中美关系史上的丰碑——回顾70年代初中美打开关系的历史进程》,引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编:《中国外交40年》,沈阳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184页)
(三)在1970年10月1日国庆典礼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会见了著名的美国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诺。……毛主席对斯诺说道:“现在搞个人崇拜有些过份了,搞了许多形式主义,比如什么‘四个伟大’,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导师。”“之后,毛主席和斯诺进行了5个小时的长谈。谈话中,毛主席希望由斯诺传达给美国总统尼克松一个重要信息。……”“在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的报道引起了世界舆论的普遍关注。在报道国庆典礼时,只登了1张照片,照片上只有3个人,毛主席、斯诺和1个翻译。对此,很多外国人称赞中国是外交高手。”(欧阳凡、张广斌、胡扬:《新中国的庆典活动与礼宾改革》,《纵横》,1997年第6期,第32页。)
其他还有:宫力、朱力、陈述:《毛泽东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1996年7月第4次印刷,第292-293页;黎永泰:《毛泽东与美国》,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45-546页;曹应旺主编:《周恩来的智慧》,《抓住时机,实现对话——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第362-363页;李连庆主编,王俊彦:《中国外交演义·新中国时期》,第十七回《高瞻远瞩毛泽东拨动小球转大球秘密访华基辛格遁身山城飞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288页。等等。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和夫人,并合影留念。按照笔者所引录26则材料,这张合影的发表时间为:
(一)1970年10月2日
(二)1970年10月1日
(三)1970年12月26日
其实,以上三说都是错误的。“1971年10月1日”明显有误。作者在同一篇文章里的说法也是互相矛盾的(前说1971年10月1日,后说是“毛泽东77岁生日”,即1970年12月26日)。毋庸置疑,斯诺访华也不是1970年10月1日(斯诺于当年8月14日抵达中国)。绝大多数学者、作者所持的“1970年10月2日”一说也是错误的。“1970年12月26日”只是接近实际情况,但依然不准确(其源盖出于斯诺最后一本未完成的著作《漫长的革命》)。实际日期应该是——1970年12月25日。而且,毛泽东和斯诺夫妇的合影也不是像上述20余位作者所说那样,“只有毛泽东、斯诺夫妇与站在身后的翻译四个人,他们身后或是身旁别的人物的身影已经被技术处理掉了”。至于周恩来“亲自过问”、“精心安排”10月2日的《人民日报》的“版面”,纯属无稽之谈。
据查阅有关书刊资料,现在已公开发表的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主要有以下三张:
(一)斯诺、冀朝铸(前驻斐济、瓦努阿图、基里巴斯、英国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毛泽东(面向天安门广场)、摄影工作人员、洛伊斯·惠勒·斯诺(斯诺夫人)(左起,下同);
(二)斯诺、冀朝铸、毛泽东(毛、斯侧身相向)、洛伊斯·惠勒·斯诺、周恩来;
(三)斯诺、冀朝铸、毛泽东、(毛、斯面向天安门广场)林彪。
《红镜头》在第243页配发了上述第一张照片,并附有说明文字:“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同斯诺及夫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安排《人民日报》将此照片发往头版头条,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毛泽东和林彪第一次没有出现在同一画面里(新华社记者摄)。”这样的表述明显有误。事实上,《人民日报》1970年12月25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的照片就是前述第三张毛、林、斯、冀4人的合影!那条“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的“毛主席语录”也在此日《人民日报》右上角刊出。
毛泽东是在中美关系处在一个微妙时刻会见斯诺先生的。直到后来,包括基辛格在内的美国人才明白,这是毛泽东、周恩来发出的一个“信号”。卡尔布兄弟这样写道:“中国采取新态度的第一个信号,是在10月1日中国国庆节发出的。这一天,在红漆巨柱耸立的雄伟的天安门城楼检阅台上,站着面带笑容的76岁的毛主席,面对几十万在天安门广场游行的中国人,他在检阅他已领导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革命。紧挨着毛主席站着的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他在30年代中期曾跋涉长途前往延安窑洞里的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回来后写出了他的优秀报道《西行漫记》。官方摄影记者把镜头对准这两个老朋友,闪光一亮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息:毛泽东许可了向华盛顿接近的行动。基辛格不需要翻译也懂得它的含义。“(〖美〗马文·卡尔布伯纳德·卡尔布 著 齐沛合 译:《基辛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年8月第1版,第356一357页。)基辛格在其长篇回忆录《白宫岁月》里曾发出感慨:“这是史无前例的;哪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享受过那么大的荣誉。“(〖美〗亨利·基辛格 著 陈瑶华 方辉盛 赵仲强 钱乃复 江瑞熙 帅鹏 译:《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中译本第二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352页。)但是,“不幸他们对我们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至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理解不了其中的真意。”(同上)
如前所述,毛泽东与斯诺当时并未深谈。毛泽东与斯诺作长谈已是两个半月后。同年12月18日上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住所再次会见斯诺先生,时间前后长达5个小时。毛泽东的那番“四个伟大”“真讨嫌”的话就是在这次无拘无束的、老朋友式的长谈中说的。有些作者、学人实际上将毛与斯的两次谈话内容混为一谈。为了说明问题,兹将冀朝铸夫人汪向同女士最近出版的回忆录《我的丈夫冀朝铸》一书的有关记载全文录出:
“1970年国庆,朝铸又被召到天安门上去当翻译。……”
“正当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在检阅游行队伍时,朝铸忽然看到周总理带着斯诺夫妇向毛主席走去。朝铸赶忙走到毛主席身边,为主席和斯诺做翻译。就在这时,在场的记者拍了很多照。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有意要向美方显示:中方认为,中美两国人民应该、而且也可以友好的。“毛主席在城楼上也只是同斯诺寒暄了几句,向下面的人群微微笑着招手,然后对斯诺说:‘以后我们再好好地谈。’”
“后来在12月,毛主席接见斯诺,并作了长谈。那次是由唐闻生做翻译。”(汪向同:《我的丈夫冀朝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81页。)
稍后,《人民日报》乃于25日头版头条刊登新华社消息,并在显著位置配发相关照片。也许美国人未察中国领导人的“良苦用心”,《人民日报》和各地媒体刊登的照片不是12月18日的,而是毛泽东、斯诺在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内中深意不言而喻。